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久久婷婷-中文字幕精品在线播放-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當前位置 > 首頁 > 智庫

中國食品工業改革開放四十年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18-12-10 16:01:38 | 來源: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 作者: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十九大提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并確立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

中國食品工業正是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重大決策和一系列重要思想的指引下,砥礪前行,奮發有為,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快速發展,總量擴大,食品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1978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472億元,2017年,規模以上的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11.4萬億元,相當于1978年工業總產值的240多倍。是國內外主營業務收入唯一超過十萬億元的產業。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消費品市場供應普遍嚴重短缺,為解決供需矛盾,滿足市場需求,國家決定對輕紡工業發展實施“六個優先”政策,即原材料、燃料、電力供應優先,挖潛、革新、改造措施優先,基本建設優先,銀行貸款優先,外匯和引進技術優先,交通運輸優先。同時,率先推行了投資體制和商品流通體制的改革,將固定資產投資從撥款改為貸款,實現了投資渠道多元化;將生產的指令性計劃變為指導性計劃,逐步放開了產品的經銷權,企業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自主組織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企業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開展了以經營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企業改革,改革用人和分配制度;落實集體經濟政策,恢復了集體企業的經營自主權。1990年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1360億元(1980年不變價格)。12年間生產持續增長,平均每年遞增9%,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食品工業發展開始全面提速, 2000年總產值達到8165億元, 1990—2000年的10年間年均增速13.3%,。2000年,中國食用植物油產量835.3萬t,味精產量70萬t,檸檬酸產量37萬t,均居世界第一位;制鹽產量3128萬t,啤酒產量2231.3萬t,均居世界第二位;食糖產量700萬t,居世界第三位。食品工業已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既能基本滿足國內市場需求,又具有一定出口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

跨入新世紀,改革開放的紅利進一步釋放,中國食品工業呈現高速增長態勢,龍頭企業市場地位不斷突出;2002年,中國食品工業產值超過1萬億元, 2005年超過2萬億元, 2010年超過6萬億元。這一時期,食品行業細分品類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加速發展。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食品工業,增速逐漸放緩,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主題。2013年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0萬億之后,中國食品工業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2014年,中國食品工業實現產值11.27萬億元,同比增速降低到個位數。2015年和2016年,中國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5%、7.2%, 與當年GDP增速基本持平。這一時期,受互聯網經濟、電子商務和生產經營成本上漲影響,食品企業的發展模式開始多元化,國際化視野不斷增強。

40年改革開放,食品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二、適應市場,促進消費,食品工業成為重要民生產業

伴隨改革開始40年的發展歷程,在產值規模持續擴大的同時,中國食品工業適應消費者需求變化,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向多元化、優質化方向發展,新興產品、創新品類不斷涌現,中國食品的產品家族日益豐富和壯大。根據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我國食品工業涵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及煙草制品業4個大類、21個中類和64個小類,共計數萬種食品,眾多細分產業和豐富的產品供應,有效保證了13億人口對安全、營養、方便食品的消費需求。

為滿足我國人民實現溫飽生活的需要,80年代,食品工業首先著力發展有關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食品。其中糧油工業經過技術改造,裝備水平明顯提高,生產能力擴大。1985-1990年,大米增加年生產能力846萬噸,面粉年生產能力增加1,351萬噸,植物油油料年處理能力增加598萬噸。糧油生產增加,精米、精面、精煉油的比重提高。1984年起,京、津、滬 富強粉敞開供應,受到人民群眾歡迎。屠宰和肉類加工業也有較大發展。屠宰豬、牛、羊的能力1990年比1980年增加5, 692萬頭,并增加了分割肉、肉制品、副產品加工的能力,冷藏庫容量1990年比1980年增加130萬噸,擴大了生產。國家對制糖工業的發展予以充分關注。80年代初調整經濟政策,包括增加進口糧食來鼓勵糖料集中產區發展生產,使糖料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同時,重點支持對制糖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和新建、擴建。

為了適應人民消費水平提高的需要,加快發展市場需求旺盛的產品的生產,1984年國家對10家名優白酒廠撥出專款2億元,同時銀行對其中6家酒廠貸款1.34億元,支持擴建廠房,更新設備,使生產能力倍增。1988年7月,國家決定放開名酒價格,實行市場調節,以增強企業活力。

通過政策調整,奶類產量及乳制品產量也迅速增加,使城市居民“喝奶難”的問題逐步得到解決。飲料工業通過制訂發展規劃,擴大生產能力。飲料品種和產量連年增加,1990年達到330.3萬噸,比1978年增加15.5倍。兒童食品的生產也受到重視。80年代,先后建立了29家兒童食品廠和9個嬰兒主食品車間,斷奶食品、兒童食品罐頭、兒童用果汁、嬰幼兒輔助食品、嬰兒奶粉和嬰兒配方奶粉等,相繼問世和發展。食品的包裝裝潢造型豐富多彩,面目煥然一新。廣泛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使用多種塑料、鋁合金、紙和復合材料一推廣真空包裝、充氣包裝、吸塑復膜包裝、托盤包裝等;玻璃瓶包裝向薄壁輕型方向發展,特別是易拉罐包裝,以使用方便而備受消費者歡迎。

《人民日報》在1989年國慶前夕報道說:“建國40年,我國食品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食品供應充足,豐富多彩,連續二三十年憑票證限量供應的各種食品基本敞開供應,我國食物供給基本滿足了人民溫飽型生活的的需求。

三、技術引進,消化吸收,提高工藝技術和裝備水平

1981-1988年,引進國外糧油加工生產線256條,其中面粉57條,大米4條,植物油35條,糧油食品93條,用外匯1. 45億美元。

全國大中型肉類企業,先后投資數十億元,從德國、丹麥、荷蘭、法國、意大利、瑞士、日本、美國等許多國家,引進了一大批加工分割肉和小包裝為主的單機和生產線、西式灌腸生產線100多條、 火腿生產線600條、塑料膜火腿腸充填機。同時,還引進了罐頭制罐線、午餐肉生產線、動物血液綜合利用生產線、人造蛋白質腸衣生產線,從而將我國肉類屠宰加工技術水平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其生產能力、生產規模、技術裝備水平,在許多方面已逐步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據1995年的統計,碾米、制粉、榨油、 糖果、餅干、方便面、乳制品、酒精、啤酒、軟飲料、茶葉、卷煙等行業都擁有一批國外90年代出廠的先進技術裝備。大中型食品企業通過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一批高新技術如生物工程、超高溫殺菌、冷凍速凍、超臨界萃取等得到了推廣應用,有力地促進了食品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產品的更新換代和產業集中度的提高,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據統計, 2000年排行前10位的乳品企業液體乳產量占全國銷售總量的49%,啤酒行業擁有43個10萬噸/年以上的企業,約占行業總數的8%,其產量占全國啤酒總產量的59%。國內有一部分企業產值已達到100億元以上規摸。

四、引進外資,合資合作,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和經營機制轉變

1979年7月,我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臺,1980年5月1日,我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港合資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同年12月13日,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中糧集團的前身)簽訂協議,可口可樂成為港澳之外第一家進入中國內地的外國企業。

1992年旺旺公司正式投資大陸市場,是臺灣第一個在大陸注冊商標的臺資企業。旺旺品牌有著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其在大陸的研發中心主要負責公司核心技術的研發,開展功能性、生物技術等多個領域前沿技術的基礎研究,重點研究高技術含量、能夠形成規模的新的經濟增長點項目。有效提升新品研發的成功率及產品的差異化優勢。

近年來,食品工業領域的國外資本投入不斷擴大,外商資本金增速一直高于全國工業。2015年,食品工業企業外商資本金達到1717.52億元,是2012年的112.7%,在全國工業占比7.7%。

五、民營崛起,發展壯大,支撐中國食品工業快速發展

1979年以后,單一的國有經濟格局被打破,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為食品業注入了蓬勃生機和活力。

統計資料表明,2002年國有企業銷售收人占全部食品工業比重為26.4%;民營企業占41.5%;三資企業占32.1%。中國加人世貿組織以后,中國食品市場的發展空間擴大,食品行業涌現出一批初具規模、管理規范、產品市場極具競爭力的大型民營企業和上市公司。如乳品行業的三元、蒙牛、三鹿。飲料行業的娃哈哈、方便面的今麥郎、白象等,肉類加工的雙匯、金鑼和得力斯等。遍及全國的農業龍頭食品企業發展壯大,已成為中國食品工業重要組成部分。

食品工業是我國最早開放的競爭性行業之一,經過多年發展,投資渠道日益多元化,固定資產投資額的90%左右是企業自籌資金解決,民間資本主體拉動成為食品工業投資的顯著特征。

六、艱苦創業,創新升級,中國食品工業誕生眾多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

改革開放40年間,食品行業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知名品牌,以及勇立潮頭的企業家。 我國知名食品企業與品牌的產生主要有兩大渠道:一是國有企業的振興發展,如中糧集團、光明食品、伊利、茅臺、五糧液等,通過杰出經理人的掌舵管理和體制機制改革,讓國有企業煥發活力;二是民營企業的突飛猛進。依靠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市場機遇的準確把握,成為食品行業的成功者。肉制品行業形成了雙匯、金鑼、雨潤、溫氏、周黑鴨、絕味、眾品、煌上煌、伊賽、科爾沁、唐人神等眾多知名企業,糧油有福臨門、魯花、西王、五得利、克明、長壽花等領導品牌,調味品和休閑烘焙食品涌現出太太樂、海天、加加、梅花、達利、桃李、丹夫等知名品牌。

改革開放之后,外資食品企業和品牌不斷進入我國市場。如可口可樂、達能、卡夫、雀巢,瑪氏等等。它們或開展品牌營銷,或投資建廠,或兼并整合,成為中國食品產業建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進者。

七、完善監管,質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穩定向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國務院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加強了對食品安全的組織領導。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法律法規與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先后共修訂食品安全法等10部法律法規,制訂20余部食品安全部門規章,多個省、(區、市)出臺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性法規。清理食品標準5000項,整合400項,發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926項。完善2500余項行業標準和7000余項地方標準及企業標準,公布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76項,加強了誠信體系建設,為保障食品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礎。

我國食品生產企業強化了食品安全自律能力,建立和完善了產品可追溯體系,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斷提升,食品安全形勢保持了穩中向好的態勢,2012--2016年,食品質量國家抽查合格始終保持在95%以上,國家食藥監總局組織抽檢食品合格率為96.8%,其中,備受民眾注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抽檢合格率達到99.1%。

八、擴大出口,投資海外,開始布局全球市場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國食品工業企業正在不斷融入國際市場,食品企業通過產品出口、文化輸出、海外建廠或并購等方式,實施“走出去”的發展戰略。

2014年中糧集團收購全球農產品及大宗商品貿易集團Nidera51%的股權,打通了從海外產地到國內銷售地的國際通道,加快了發展為全球糧油市場骨干力量的步伐。目前,中糧集團的糧油食品產業鏈條已經輻射全球140多個國家。

光明食品集團自2008年開始啟動海外并購戰略,2010年收購新西蘭新萊特乳業51%股權,并成功在新西蘭上市;2012年,以12億英鎊的價格收購維他麥60%的股份。近幾年光明食品集團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沿著“一帶一路”的海外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國際化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光明食品集團正在向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國際化產業集團大步邁近。

伊利在大洋洲、歐洲、美洲等乳業發達地區搭建了全球的資源體系、創新體系和市場體系。不僅整合優質物質資源,還整合技術、人才等智慧資源。

茅臺為打入海外主流市場,制定了新的文化傳播路徑:借國家形象提升和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契機,引導海外消費者在感知、感受中華文化的基礎上,接受中國白酒,愛上中國茅臺。目前,茅臺共有分布于五大洲68個國家和地區的115家海外經銷商,海外市場的銷售網絡布局日趨完善。

五糧液2008年布局歐美市場,目前五糧液已進入英國、美國、法國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在60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銷網絡。

張裕通過并購以及戰略合作,已擁有5個海外酒莊,產品生產已延伸至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4大洲,成功轉型為全球知名的葡萄酒品牌運營商。

2013年,雙匯以71億美元全資收購美國最大的豬肉食品企業“Smithfield”;2014年整合全球100多家企業成功上市;2016年跨入世界500強;2017年成功收購4家波蘭肉制品公司、兩家羅馬尼亞肉制品公司。

以上幾家企業只是食品行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典型,這也充分表明有實力的食品企業正在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采取擴大出口和并購、重組、投資建廠等形式,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開始全球市場的布局。

展望未來,食品工業已跨過了高投入、高增長的歷史階段,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主要以調整結構和產業升級為重點,以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保障食品安全和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市場消費需求為目標,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轉變過程。+

責任編輯:陳思

2018中國特殊食品合作發展...中國特殊食品在2018年邁入了新階段。【詳情】

第99屆全國秋季糖酒會在長沙...超三千家食品酒類調味品及相關產業展商相聚長沙。【詳情】

質量興農萬里行海南站質量興農的大旗從云南傳到了海南。【詳情】

第六屆中國好鮮奶·新鮮盛典召...大會聚焦低溫產業以技術驅動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向。【詳情】

友情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 |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 | 新華網食品 | 中國經濟網食品 | 人民網食品 | 央視網美食 | 光明網食品 | 全國糖酒商品交易會 |

關于我們ABOUT US

中國網食品頻道堅持“給你一個真實的中國”的永恒追求,融合各地民族風俗、地方特產,延伸至整個食品行業,展示中國食品豐富性、多元性,搭建中國食品展示平臺。

聯系方式CONTACT WAY

新聞熱線:010-88564110

投訴建議:010-88564110
電子郵箱:

foodchina01@126.com

版權說明COPYRIGHT NOTICE

本網所有內容,凡注明”來源:中國網食品”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